近年到不少機關企業演講,主題常常是退休規劃的方法與重點。早期,邀我演講的題目卻常是親子理財或創造財富的策略等等。單從這演講題目的變化,真的可以嗅到聽眾年齡層的變化。
「你的人生需要多少錢才敢退休?」這一句話,常是我受邀分享退休主題時的破題問句。當聽眾聽到這樣的詢問,通常會不假思索地回答:1500萬、2000萬、2500萬不等。
0 評論
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,不少上班族也開始想通了一件事情:「原來工作可以在家做,何必非得通車去公司上班不可呢?」
在家工作,只要保持手機、視訊、即時通訊與電子信箱等遠距溝通管道的暢通,加上工作的自律與自我要求,工作與生活可以維持平衡,日子真是好不愜意。 但相對地,也有不少人想念在公司上班的日子。 一群人在一起工作,除了面對面溝通較有效率外,人與人之間通過見面、聊天、同桌開會與相互加油打氣,也是一種情感上的聯繫與支持。特別當工作不順遂時,主管的加油打氣,同事們的主動關切,這些都是在家工作所產生不了的作用。 日前看一日本犯罪電影,裡面有一位即將退休的警察,為了查案而去拜訪另一位已經退休多年的警官。
退休多年的警官,在家種花養盆栽,自我感嘆又自嘲地說:「從來沒想過退休後會在家修剪盆栽。」 老警官同時反問來訪者:「你何時退休?有想過退休後要做什麼了嗎?」在電影中,類似的問題已經被年輕警員問過了兩次,臨退警員都避而不答。但在退休長官家中,他反而卸下心防、靦腆地笑說:「想去開間餐廳,已經夢想好多年了。」 警察,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打擊犯罪、捍衛正義的英雄,因此,退休後的警員雄風不再,只能蒔花弄草,或者下廚做羹湯,實在與傳統、男性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。所以,兩位老警員對於退休生活一個是感歎、一個是害羞,都羞於面對赤裸的老後人生。 但問題是,退休一定要以這樣的消極心態來面對嗎? 「這個冬天,我會上楢山。」
「再過25年…,換我兒子背我上山了。」 這是電影《楢山節考》的一段母子對話。電影從一個虛構的故事開始:傳說日本信州深山裡的一個貧困小村,有著傳承已久的棄老傳統,年屆70的老人將被家人帶至楢山,自生自滅,以節省家庭負擔。 電影從一位69歲的母親阿玲婆開始,不斷叮囑長子辰平,不要像他父親那樣不敢背母親上山而惹人嘲笑。阿玲婆故意敲掉自己結實的門牙,只為了讓孫子可以多吃一口飯、兒子願意狠下心來將母親棄養。 許多人在做退休規劃時,一直繞著金錢在打轉。但退休規劃首重的是「生活態度」,而後是「目標」,最後才是「金錢」。
如果以金字塔來比喻,金錢是支撐退休生活的基本預算。但退休生活的品質高低,不在底部的金磚有多少,而在浮出檯面的生活目標與態度。 人對將來的生活有目標,才會未雨綢繆,及早預留金錢;否則一定得過且過、渾渾噩噩到老。 但可別以為提早建立了老後的生活目標,並針對各項目標來編列金錢預算,就叫完美的退休規劃了。我覺得前述這樣的想法,雖比毫無章法地進入退休階段好,但卻有可能把真實人生給理想化、機械化與工作化了。 退休,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還嫌太早,但是對不少中年人來說,往往年過半百才驚覺阮囊羞澀而老之將屆。
最糟糕的是,不少人都快退休了,才開始盤算老後生活,最後不是仰賴兒女鼻息,就是靠著微薄積蓄和社會福利過活。 太早、太晚與完全沒做,成了不少人譜寫退休金的三部曲。 你看過老樹嗎?
高山上的老樹,巨木參天,高聳而立;都會裡的老樹,枝幹扭曲而靈動,越老越遒勁。 老,對樹木來說,是越老越健壯。對人類來說,何嘗不是如此? 但是,樹木也有中年而衰敗、枯黃、乾竭而死者;一如人未入暮年,中年體力已先衰者,大有人在。 原因何在呢?樹木潛藏在地底下的根部,可能缺氧氣、養分或水源,因此,樹未老而先衰。人也是一樣,內在的臟腑可能已有癌變,或者過勞而竭,導致新陳代謝能力變差,因此日未暮而體先老。 對於退休理財來說,道理也是一樣。 |